• 最热新闻

  • 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在线研讨会成功举办
  • 2021-04-02
  • 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
  • 编写
  • 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高校科研动力与技术商业化绩效》研究系列会议—“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于2021年4月1日下午以在线方式成功举办。

    d519a402b7c7afaec9b8281f754caf09.jpeg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G20创业研究中心主任、课题中方负责人高建老师主持会议并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情况。《高校科研动力与技术商业化绩效》是清华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研究的课题,旨在研究理工科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探索科学真理与开展应用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课题从普林斯顿大学斯托克斯教授提出的象限模型为出发点,根据论文和专利的情况把科研人员分为玻尔象限(以论文为成果形式,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爱迪生象限(以专利为成果形式,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巴斯德象限(论文和专利都很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兼顾),通过定量分析和科技成果转化案例研究,探索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商业化之间关系的规律。

    新加坡国立大学课题负责人黄宝金教授就斯托克斯象限分类,对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相关数据做了比较分析。三所学校有不少共同点,比如获得教授职称的科研人员,巴斯德象限的占比,都高于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处于巴斯德象限的科研人员,论文数量明显高于玻尔象限和爱迪生象限的科研人员,而论文质量,玻尔象限与巴斯德象限的科研人员水平相当,都高于爱迪生象限的科研人员。在全职加入大学任职之前,有过相关行业从业经验的巴斯德象限科研人员比例,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数据分别为19.4%、15.8%、13.3%。

    两位科学家用亲身经历肯定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产业化的相互促进作用。中科院半导体所安俊明研究员分享了二氧化硅光无源芯片产业化的经验。在2010年与河南仕佳光子科技公司合作进行产业化之前,科研团队已经在这个方向进行了多年的基础研究,当时国内还没有该领域的产业化企业。团队抓住光纤到户等行业发展的机遇,研发出分路器芯片、AWG芯片等产品,打破了国外的垄断。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2020年仕佳光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中科院理化所双聘研究员刘静老师是液态金属领域的专家,发明了用液态金属直接打印电子电路的打印机,并创办了梦之墨公司进行产业化,已获得多轮投资。他在清华本科第一专业是工程学科,而第二学位物理使他在日后的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受益匪浅。研究液态金属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芯片散热问题,当他偶然发现液态金属在电脑显示屏上擦不掉的现象,交叉学科背景促使他想到了把液态金属应用于印刷电子领域。

    从事技术转移转化的专家分享了帮助科学家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以及在过程中促进基础研究的思考与实践。绿丞实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赵普入选2020胡润上海技术转移行业杰出贡献Top10,他对“科技成果-项目-产品-商品-产业化“过程中各环节的主要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科创平台+成果转化+创新服务“的模式,整合政府、高校资源,从商业计划书、资本、人才引进等方面服务于科学家和企业。中科院微生物所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傅深展老师通过月桂二酸产业化工程项目,阐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产业化的辩证关系。从基础研究的合成生物学技术起步,把一个菌种发展成产业化工程,获得中科院“弘光专项”支持,又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体现了基础研究的创新源泉以及与应用研究互相促进的作用。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助理赵峰博士介绍了研究院作为新型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做法,重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需求找技术,把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同时辅以早中期的资金支持,整合汽车产业链上的数百家企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孵化一百多家汽车领域的科技企业。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于2019年由中科院和河北省政府共建,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绿色生态农业、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等多领域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研究院科技管理部高级主管郭庆山老师表示研究院将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流的新型科研机构和孵化器,为科研人员科技转化创造好的条件。

    清华大学G20创业研究中心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课题组研究人员,分别就定量研究和案例研究工作做了汇报。通过对清华大学理工科科研人员的论文、专利以及与产业界合作情况的数据分析,发现交叉学科的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商业化的比例更高,而双元型科学家(巴斯德象限)比应用型科学家(爱迪生象限)在技术商业化方面表现出更好的绩效。通过对多个清华科研人员及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科技成果产生和产业化关键要素的框架,并把科技成果分为理论成果(用T表示。指论文、专利、样机等成果形式)和可商业化成果(用C表示。指可销售的产品),提出了T-C理论,说明早期资金和产业实践机会是实现从T到C(甚至是产生T)的关键要素,建议企业和投资方能够增强对科技成果产生和产业化规律的认识,转变观念,更早地与科研人员合作,长期努力,共同创造C成果。




  • 合作

  •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
  • 韵网-全球智能孵化网络
  • 新加坡国立大学
  • 加中商业与发展中心
  • 启迪创新研究院
  • 清华海峡研究院
  • 清华x-lab

  • 版权所有©2019 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易泰达科技有限公司
  • 网站内容归 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 所有,如需转载或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 扫码识别二维码
  • 关注 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
  • 微信公众号